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吉林宗教 > 宗教理论研究
浅谈吉林省萨满的传承与保护
时间: 2013-12-19 09:46:00 来源: 字体显示:  

  浅谈吉林省萨满的传承与保护 

 

  吉林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 刘红彬 

  吉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我省的满、蒙古、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历史上都信仰过萨满教。吉林省素有“萨满活化石之乡”的美称,是国际上公认的萨满文化的母源地。而萨满文化遗存目前在我省也保留的最多和最为完整。吉林省满族较为著名的多家家族萨满文化均申报为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吉林省萨满文化遗存令世界瞩目,主要归于两个方面:一是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各家族萨满能够顶住极“左”思想的压力,冒着坐牢的危险,精心传承,把萨满文化这一历史瑰宝的火种传承下来。二是有一大批以富育光先生为首的萨满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这些位大师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的为萨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而奔走,使得萨满文化这一火种有了今天的燎原之势。  

  一、吉林省著名萨满传承与保护情况 

  “萨满”一词是通古斯语,即“智者”和“知晓”的意思。“萨满”是萨满文化传承人的称谓。在一定意义上讲,“萨满是一个氏族的精神、智慧和力量的综合”[1] 。“萨满是民族之师、民族之神、民族之魂,承继着民族精神文化的全部遗产,从而享得全民族的敬重”[2]。而且,也正因为萨满所独备的悠古资历、雄浑文化内蕴,以及神奇心理与外在的映象形式,足以吸引世界上多学科接踵跟踪,以求揭渊求秘。

  近世,吉林省较为著名的满族萨满和助神人有:何玉林、关柏榕、关建华、关云刚、关云章、石清山、石清泉、石清民、石忠祥、石殿岐、石殿发、杨世昌、赵玉林、张荣武、张宗华、常世谦等。 

  据笔者掌握其中一部分萨满家族的传承及保护情况如下: 

  关柏榕(1942年出生)、关建华(1952年出生)系吉林市乌拉街韩屯关氏家族第十三代大萨满, 其家族十代以前的萨满无法考证。第十代大萨满关广军,1887年生人。其家族萨满已传承至第十五代萨满关超,关超1991年出生。关氏家族为建州女真,祖居长白山,始祖迈图,曾随后金军队入关。顺治中期,奉旨由北京回乌拉街,任乌拉佐领,后任打牲乌拉衙门总管,官阶六品。专为清宫送鳇鱼、采集松籽等农副产品。关氏家族从北京定居乌拉街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关氏祖先的入关和任官经历,使其家族的家祭习俗深受清廷《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的影响,形成典型的家祭形态。关氏家族萨满音乐2008年申报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云刚、关云章系吉林省九台市其塔木镇刘家满族村关氏家族第十三代大萨满。其家族第一代萨满为萨满太太,距今400多年。其家族萨满已传承至第十四代萨满,第十四代萨满为关连富、关长纪、关云东、关长雄。关氏祖先原是辉发部人,努尔哈赤灭掉辉发国后,于清初顺治年间才移至乌拉当差。关氏家族早在辉发部时就有堂子,家族祭祀既有家祭,又有野祭。在清乾隆朝颁布《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后,关氏家族按制实行,强调家祭唯先,由此关氏家族的家祭习俗更加完备,传承更加规范,祭祀活动均按祖规稳定而有规律地持续进行。按祖规,关氏家族每举行一次祭祀,都要给祖先神位穿一次神袍。关氏家族的祖先神位已有118层神袍,可见其祭祀习俗历史悠久。其家族祭祖习俗2009年曾申报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资料准备不足,正在努力争取。 

  石清山系吉林省九台市胡家回族乡小韩屯石氏家族第八代大萨满。石清泉、石清民为该家族第八代大栽力。其家族第一代大萨满为崇吉德,距今350年余年。现传承至第十一代萨满石忠多(1990年出生)、石光华(1986年出生)石氏家族祖居长白山矮山等处,明朝末年,在以努尔哈赤为领主的女真部统一各部的过程中,该家族的祖先跟随努尔哈赤征战南北。清朝入关时,该家族曾“从龙入关”,居于北京。顺治三年(1646年),吉巴库因年迈体弱,不能继任官职,奏请朝廷欲到乌拉处颐养晚年。在得到多尔衮的批准后,吉巴库带着多尔衮赏赐玉牌,同“帖书”(负责起草、翻译或办理满汉奏章文书)杜岱以及家奴等一并迁到乌拉街落户。到了乌拉街后,石姓家族与其他满族家族杂居于此。后分三支迁徙,其中两支迁至九台市胡家乡小韩屯。中一只迁到莽卡乡的东哈村。 

  石忠祥系九台市莽卡满族乡东哈村石氏家族第八代大栽力。其家族第一代大萨满为崇吉德,距今350年余年。现已传承十一代萨满,第十一代萨满为石继新、石宗朋。从表演所必须的民俗环境上看,历史上乌拉满族萨满祭祖风俗没有受到清乾隆年间颁布的《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的影响,因此至今仍更完好地保留其原始图腾崇拜、祖先英雄崇拜的特征。神歌用原生态方式、方法进行演唱。口传心授是其家族传承的方式。演唱时鼓、歌不离。大量是敲击乐器,体现着原始祭祀的特征。“跑火池”和“钻冰窟窿”等野祭具有绝技表演的特征。其家族萨满音乐2007年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家族祭祖习俗2008年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世昌系九台市莽卡满族乡谢屯村博哈尔通屯杨氏家族第十一代大萨满。其家族八代以前的萨满无法考证。第八代大萨满杨五爷。其家族萨满已传承十三代,第十三代萨满杨靖凯。九台市满族尼玛察氏,汉译为杨姓,自始祖代书始已有330年之久。据族谱记载始祖吐疋、代书、阿及利兄弟三人,从珲春应征到宁古塔将军府,与两千旗人跟随安珠湖将军至船厂即吉林驻防。吐疋吉林南充差、代书乌拉充差、阿及利黑龙江莫尔艮充差。代书一支属历史上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的乌拉部属地,近代以来主要居于九台市东部莽卡满族乡及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镇查理巴村一带。其家族萨满祭祀习俗2007年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宗华系吉林市乌拉街满族乡弓通村陈汉军张氏家族第13代萨满。至今,张氏本坛已传承14代,第14代新萨满为张洪年。由13代传人张宗华掌坛,并培育新萨满张新华、张英普、张洪所等10余人。已故上代老萨满张玉海老先生过世前曾责成其长子张荣波组织本坛。汉军旗香祭礼的历史渊源较为复杂。总体上说,是汉族文化与满族祭祀的融合。陈汉军张氏本坛创坛于公元627年——630年。前10代萨满均是女性老者,其家族萨满已传承第十四代。其家族萨满舞蹈2007年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吉林省在抢救、挖掘、整理、研究萨满文化中取得的一些成果。三十年多来,以富育光先生为代表的专家取得丰硕的成果。有富育光的《萨满教与神话》1990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萨满论》2000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萨满艺术论》2009年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东海萨满史诗《乌布西奔妈妈》2007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天宫大战 西林安班玛发》2009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社。张璇如主编、富育光与孙运来编辑出版《萨满文化研究》第一辑1988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第二辑1990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富育光与孟慧英的《满族萨满教研究》1991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富育光和王宏刚的《萨满教女神》1995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富育光与郭淑云的《萨满文化论》2005年台湾学生出版社出版。石光伟刘厚生1992年编著出版《满族萨满跳神》、1992年,永志坚编著锡伯族《萨满神歌》、1993年,宋和平著《满族萨满神歌译注》、宋和平 孟慧英1998年著《满族萨满神本研究》、赵志忠2010年著《满族萨满神歌研究》、郭淑云、王宏刚主编的《活着的萨满——中国萨满教》2001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多维学术视野中的萨满文化》2005年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众多专家、学者经过大量田野调查,掌握了大量口碑、文字、实物资料,拍摄了14部萨满仪式录像片。发表百余篇论文,涉及萨满服饰、器物、神谕、神祗、技艺、音乐、舞蹈以及萨满的宇宙观气运观等。 

  三、对加强萨满的传承与保护有益的启示。 

  1、抢救、保护、研究、传承我国珍贵的萨满文化遗存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了,尤其萨满祭祀原生态表演后继乏人了,政府相关部门要依据国家制度、法规、相关的文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在萨满文化遗存的抢救、保护、研究、传承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人力、财力支持。萨满神词、萨满神服、萨满舞蹈、萨满乐器、萨满道具在一定的期限内将应列入少数民族古籍予以保护。加大对萨满口传古籍的挖掘、整理及录制工作加大力度,做好传承人的保护工作。 

  2、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做好萨满文化遗存研究人才的培养和传承人的保护。在我第一部分提到的吉林省著名萨满当中,除张宗华萨满健在外,其他萨满均已谢世了。要把老萨满所掌握的技艺原滋原味的传授下去,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他们的弟子都是农民,对民族语言掌握的不多,为学习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同时由于学习萨满表演缺少资金支持,大多数人无心学习,这使萨满传承逐渐陷入尴尬的境地。萨满文化遗存研究人才同样面临着青黄不接的挑战。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人才结构调整和优化为主线,整合满族文化人才资源,突出抓好高层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培养。要结合萨满文化抢救、保护、研究、传承的工作实际,采取在实践中边干边学和以老带新的方式,利用培训、考察、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萨满文化研究人员和传承人的整体素质。同时注重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采用共建共管合作的多种形式,形成一支精干、高水平的萨满文化工作队伍。对于传承人不但要建立培训机制,而且要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确保我国珍贵的萨满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传承。                                   

  

 

  


 

  

[1]2《萨满教与神话》第1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责任编辑: 省民委_白一评) 
   
吉林省宗教网
吉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 吉林省宗教事务局
主办地址:长春市新发路329号 邮编:13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