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吉林佛教
基本情况
历史沿革
教规教义
礼仪节日
活动场所
佛教书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吉林宗教 > 吉林佛教 > 礼仪节日
礼仪节日

  佛教礼仪节日 

  (一)主要宗教活动 

  1、日常活动 

  僧团内部的宗教活动主要是早晚功课,也叫朝暮课诵或上早晚殿。早课的内容是念诵《楞严经》、《大悲咒》、“十小咒”、《心经》,目的是以念诵经咒的功德,回向护法龙天及诸鬼神,以祈愿寺中安静无难。晚课的内容是单日念《阿弥陀经》和念佛,双日拜八十八佛和念《忏悔文》,蒙山施食每日均有,目的是申述自己改悔过恶的愿望,忏悔罪障,并为自己和众生往生西方净土祈愿。除了早晚上殿外,僧众于每日早斋和午斋(早饭、午饭)时,要依《二时临斋仪》以所食供养诸佛菩萨,为施主回向,为众生发愿,然后方可进食。 

  2、公众性的活动 

  佛教的公众性活动统称为道场。目前经常举行的是法会(佛教所举行的各种宗教仪式的集会)。法会多在寺院庆祝佛教节日时举办。主要是在每月初一、十五和诸佛菩萨圣诞日,四众弟子按照佛教传统法事仪规进行吉祥或荐拔法会。在法会上,还经常请法师为众人讲经说法。 

  (二)主要节日 

  在一年之中,佛教最大的节日有6个: 

  1、观世音菩萨圣诞日(农历二月十九) 

  观音菩萨本名观世音,与我国汉族寺庙中的文殊、普贤和地藏菩萨一起,并称为四大菩萨。在佛经中,称观音为大慈大悲的菩萨,受苦受难的众生,只要诚心诚意地念诵其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其名即由此而来。观世音菩萨圣诞日是虔诚的信徒大事烧香供奉的重要日期。 

  2、浴佛节(农历四月初八) 

  汉族地区相传农历四月初八为释迦牟尼诞生日,寺庙于此日举行“浴佛法会”,在大殿中用一水盆供奉太子像(释迦牟尼诞生时像),全寺僧侣以及信徒要以香汤沐浴太子像,以纪念释迦牟尼的诞生。 

  3、观世音菩萨成道日(农历六月十九) 

  农历六月十九是佛教界的重大记念日—观世音菩萨成道日。民间百姓认为,此日念佛、诵经、持咒、放生犹为殊胜,具大功德。有传说妙善公主于六月十九日成道证果,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相,于是后人便把这一天定为观世音菩萨成道日。 

  4、盂兰盆会(俗称鬼节、农历七月十五日) 

  盂兰盆会是根据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盂兰盆经》,为追荐历代祖先举行的。据该经说,目莲的母亲死后生为饿鬼,目莲尽自己的神通不能救济其母,佛告知要在每年七月十五日僧自姿时(七月十五日僧众集合一堂,任凭他人检举自己所犯下一切过失,从而忏悔),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即可解脱。 

  5、观世音菩萨出家日(农历九月十九) 

  观音是大乘佛教中十分崇奉的一尊菩萨,我国几乎所有的佛教寺院都供有观音像。如天台宗、密宗分别传有“六观音”,禅宗亦塑有各种观音像。净土宗更是把观音作为“西方三圣”之一来供奉。从隋唐以来,民间更是形成了广泛的观音信仰,并逐渐形成了以敬奉观音为主的三个宗教节日,二月十九日为观音诞生日,六月十九为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为观音出家日,民间有的将这三日并称为观音菩萨圣诞。 

  6、释迦牟尼成佛日(农历腊月初八) 

  佛经中说释迦牟尼的诞生日、出家日、成道日、涅槃日同是四月初八。但汉地习惯以四月初八为诞生日,二月初八为出家日,二月十五日为涅槃日,而以腊月初八(十二月初八)为成道日。寺庙常于成道日这一天举行诵经,并效法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取香谷及果实等造粥供佛,名腊八粥,以此来纪念释迦牟尼成道。后演变为一种民间习俗,以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吃腊八粥为庆丰年之意。 

  (三)佛教教职人员的称谓 

  佛教称谓大致分为身份性称谓、礼节性称谓;其中又可分为书面称谓和通俗称谓,前者用于文书、信函之中,后者用于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之中。一般来说,男称为僧,女称为尼,相对于在家信众都可称为师傅。 

  1、身份性称谓 

  (1)戒律性身份称谓 

  佛教徒有四众和七众之分。四众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七众则是在四众之外加上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这7种名称均为梵语译音,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最常用的书面称谓。 

  比丘:特指受过具足戒(比丘戒,约250条)的男性出家人。俗称僧、大僧等。 

  比丘尼:特指受过具足戒(比丘尼戒,348条)的女性出家人。俗称尼、二僧等。 

  沙弥:特指已剃度、受过沙弥十戒,但尚未受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 

  沙弥尼:特指已剃度、仅受过沙弥十戒,尚未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 

  式叉摩尼:译义为学戒女。特指准备受具足戒、先修学两年四根本戒和六法阶段的沙弥尼。 

  优婆塞:译义近事男、清信士,特指皈依三宝(佛法僧)、信奉佛法的在家男信众,俗称居士。 

  优婆夷:译义近事女、清信女,特指皈依三宝、信奉佛 第一位优婆夷:耶舍之母法的在家女信众,俗称女居士。 

  (2)职务性身份称谓 

  大型寺院的组织人数众多,有些寺院中设置的职位多达四五十个。寺内僧侣组织因宗因地亦各不相同,一般都有:住持、方丈、监院、首座、知客、维那、典座。 

  住持:寺院的主持者的称谓,意为久住护持。 

  方丈:意谓所住的地方狭小,只有方丈之地。原指寺院的长老或住持所居之处,后用为一般寺院内主持寺院者的称谓,是寺院的最高负责人。 

  监院:方丈的主要助手之一。总管寺院内部一切事务者的通称,侧重于行政事务。 

  首座:方丈的主要助手之一。宗教活动的主持人,地位仅次于方丈。 

  知客:专管接待宾客事务的负责人。 

  维那:“维”,“纲维”,意为统摄僧众;“那”读作“诺”,意为授事。管理僧堂中僧众的起腔领念。 

  典座:负责寺院僧众斋饭的管理者。 

  2、礼节性称谓 

  礼节性称谓指具备一定资格的荣誉性称谓,出于礼貌的尊称、敬称,以及出于礼貌的自谦之称等。 

  法师:本是一种学位称号,要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可称为法师。而汉地用起来比较滥,往往将它与居士称谓相对应,作为僧人的通称。 

  三藏法师:指精通经律论三藏,能为人讲说的僧人。如唐代玄奘法师就是一位三藏法师。 

  经师:指善于诵读经文或精通经藏的僧人。 

  律师:对善于记诵或讲解律藏的僧人的敬称。 

  论师:指精通论藏、善于讲解经义的僧人。 

  禅师:指通达禅理、善修禅定的僧人。 

  阿奢黎:译作教授、轨范师、正行者。指能矫正弟子们行为并给予教授之僧,故又称导师。密宗指灌顶师等。 

  上师:为藏语“仁波切”的汉译,一般指具有一定学位、能为人传法灌顶的阿奢黎。又称金刚上师。藏传佛教特别重视师承,要求学法者除皈依三宝外,还须皈依学法之师,并将其尊之为上师。 

  活佛:蒙藏佛教对修行有成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称为“朱古”(藏语)或“呼毕勒罕”(蒙语),意思是“转世者”或“化身”。 

  长老:指年龄长而法腊高、智德俱优之大比丘。又称上座、上首、首座、耆年、耆宿、耆旧等。禅寺常用以指“住持”。 

  上人:指内有智德、外有胜行的僧人,以喻其出类拔萃,在人之上,故有此称。后泛用作对德行兼备之僧的尊称,亦用于对一般僧人的敬称。 

  大德:指有大德行的僧人,后泛指高僧。近代以来,使用范围扩大,凡对有德行之人,不论其出家在家,都以“大德”一词来尊称。 

  大师:通常将人师中之通晓佛教教义且有盛德者尊为大师。泛指有德行之僧,甚至用于对一般僧人的尊称。 

  师父:对僧人的敬称,犹言以师、父般的礼敬。 

  善男信女:泛指一切归信佛法、一心向善的佛教徒。佛经中常称作“善男子、善女人”。 

  贫道:为僧人的自谦语。僧人以道德为尚,而自谓道贫德乏,以示惭愧、自谦。 

  施主:原为佛门中人对施舍者的称呼。后来成为僧人对来寺院进香礼佛者的敬称。 

  菩萨:本指大乘佛教修到一定果位的圣贤,如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大势至等菩萨。现实中往往借用于对那些肯发心、修行精进、广做善事的居士的称誉。 

  护法:护持佛法。上自梵天、帝释、八部鬼神,下至人世保护佛法之人,皆称之为护法。常用于僧人对居士的敬称。 

  (四)佛教的禁忌 

  中国佛教的禁忌一方面来自于佛教本身的戒律仪规,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国本土传统民间风俗的影响。皈依佛门的人,无论在家出家,为了发慈悲心,增长功德,都要持佛教的戒律。佛教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十善”。五戒,就是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戒。十善实际上是五戒的分化和细化,分为身、语、意三业的禁忌,其内容包括,身体行为的善(禁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言方面的善(禁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识方面的善(禁忌):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佛教对出家僧人的要求和禁忌更为严格,这里仅介绍一部分内容。一、饮食方面的禁忌。佛教规定出家人饮食方面的禁忌很多,其中素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素食的概念包括不吃“荤”和“腥”。“荤”是指有恶臭和异味的蔬菜,如大蒜、大葱、韭菜等。《楞严经》说:荤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淫。所以佛教要求禁食。所谓“腥”是指肉食,即是各种动物的肉,甚至蛋。对此类食物,出家二众也不能吃。不过素食的范围也比较广,例如:辣椒、生姜、胡椒、五香、八角、香椿、茴香、桂皮、芜荽、芹菜、香菇类等都可食用。豆制品、牛奶和乳制品,如奶酪、生酥、醍醐等也都不在禁止之列。此外,佛教还要求僧人不饮酒、不吸烟。不饮酒也包括不饮一切能麻醉人的饮料,比如粳米酒、果酒、大麦酒、啤酒等。麻醉神经与分泌系统的各种“毒品”更在禁忌之列。吸烟虽然不是五戒范围的内容,但是吸烟是一种精神依赖和不良习惯或嗜好,体现了一种精神的追求和贪欲,同佛教要求的清净无我的境界不相符,因此吸烟当然也是佛教的禁忌之一。不吃零食也是佛教对僧人的要求,这既是僧人威仪的需要,也是僧人的修行需要。所以,同出家人共处时,不宜向僧人敬烟;同桌就餐时,不宜将素菜荤叫,不宜对僧人敬酒,劝酒,也不宜提议同僧人干杯(茶、饮料等)。 

  佛教在个人生活方面的禁忌主要有:不结婚,不蓄私财等。佛教认为出家僧众担负着住持佛法,续佛慧命的重大责任和终身事业,因此必须独身出家才能成就,积蓄私财是违背出家本意的。除此之外,这方面的禁忌还包括不自歌舞,不观看听取歌舞,不坐卧高级豪华床位,不接受金银象马等 

  财宝,不作买卖,不看相算命等。僧人出家受戒后,戒律还要求比丘、比丘尼分别住在各自寺院中,不能同住一个寺院。因此,与僧人交往时不宜问是否已经结婚之类的话,不宜邀请僧人唱歌、跳舞或参加其他不符合佛教清规戒律娱乐活动。同比丘尼交往要注意,男性公民不能进尼众的寮房,同比丘尼说话时要有另外的人在场,不要主动与比丘尼握手,到比丘尼寺院参观、拜佛,应衣冠整齐等等。女士们到男众寺院也要注意,不要随意到僧人关闭的地方去。 

  对于在家的居士,佛教只要求在每月一定的日子里实行一种克制的生活,即不涂香装饰,不观听歌舞剧,不坐卧高广床座。持斋的日子一般是阴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日。 

  对出家众的称谓,佛教也有一些讲究。中国人一般称呼男出家众为“和尚”,女出家众为“尼姑”,或者称“姑子”,其实这种称呼是不准确的,特别对尼众的称呼更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 

  其实遵照佛教的制度,只有大丛林(寺院)的方丈才能称为“和尚”。此外,沙弥的剃度师也可称为和尚;比丘的得戒师也称“戒和尚”。所以,其他僧人一般都不能称和尚,和尚实际上是很尊重的称呼。对于和尚可称为“和尚”、“大和尚”、“方丈”,教外人可称“大法师”、“法师”,居士可统称“某某师父”。凡是剃度出家的男性,年满20岁,受了具足戒的则称做“比丘”。受具足戒五年之内的比丘,还没有资格收授徒弟的,居士可称他们为“师父”,教外人可称“某某法师”。应该注意的是,教外人同僧人交往中,不要直呼其号。 

  对于女众出家人,称其为“尼姑”并不合乎佛制。正确的称呼是:年满18岁,在受了十戒的基础上再加六法,为随学比丘尼。居士称“某某师父”、教外人称“某某法师”。受过具足戒的就是比丘尼,教外人可称“某某尼师”、“某某法师”、“某某师父”“某某师太”也有称尼众寺院的住持为和尚的。 

  以上所讲的各种禁忌主要是中国汉传佛教所规定的。 

吉林省宗教网
吉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 吉林省宗教事务局
主办地址:长春市新发路329号 邮编:13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