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机关建设 > 民宗干部论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发挥伊斯兰教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时间: 2015-10-28 11:19:00 来源: 字体显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宗教界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对于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凝练和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认识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因渊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尤其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价值追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来看,中国共产党在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文化领域和精神文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同时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逐渐深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的基础上,凝练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改革开放的实践要求党和国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对外开放大门打开后,在利用西方资金、技术和文明的同时,一些不适合中国甚至腐朽、落后的东西也夹带而入,比如:吸食毒品、经济犯罪等,这对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带来挑战。1980年前后邓小平、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指出:要警惕西方“一些坏的东西”对人民的影响;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把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概括为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1982年,党的十二大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了全面的论述,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针对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等情况,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基本要求、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全面的部署。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就明确提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建设精神文明。要努力形成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振奋起全国各族人民献身于现代化事业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发表重要的“南方谈话”以后,全国掀起新一轮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同年10月份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上,最终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提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具体要求、投入保障等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同时,中央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统一协调工作。从这一历史过程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孕育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因和要素。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孕育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国开始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胡锦涛在会议的讲话中指出,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认识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需要。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同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同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这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已经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是“四位一体”的。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提高党员干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了重要论述。 

  2006年3月,胡锦涛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至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呼之欲出。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提出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条件。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要求。2008年12月,胡锦涛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道德观念的集中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的客观需要。显然,党中央已经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升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予以重视和建设。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这就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上升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和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 

  (三)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和深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提出水到渠成。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的深度和广度都在拓展和外延,方式不断变化。另一方面,国内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和激荡,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的趋势。尤其是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全面推进和深化的阶段,各种深层次的矛盾日益突出,各种利益的博弈更加激烈。面对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艰巨重任,全党上下以及全社会需要统一思想,同心协力,攻克难关。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上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胡锦涛在十八大上所做的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要求等提出具体意见,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 

  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全党以及全社会兴起了学习、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潮。 

  二、学习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从三个方面表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国家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建设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应有的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同时也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华民族是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明是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目标和愿景。这既是目标,也是一个过程,它需要我们几代人的付出。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价值取向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价值准则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这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这是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充分体现。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习总书记的讲话。 

  1.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感召力。自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命题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基本内容、功能与作用、建设途径等方面形成了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得到彰显。随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的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凝练成为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着力点。党的十八大从价值理念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抽象概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了价值观基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理论逻辑魅力,也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为群众所掌握。 

  2.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体系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从没停止过。当今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矛盾多发,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西方敌对势力乘机加紧对我国实施价值观渗透战略。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抽象的民主,也不存在绝对的自由。实际上,民主、自由和人权并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而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追求。面对价值观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斗争,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坚守好价值观领域这块阵地。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上下足功夫。应清醒地认识到,价值观领域的博弈是激烈的、长期的、复杂的。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逐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效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价值观渗透战略的客观要求。 

  3.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凸显,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生命线作用越来越突出。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培育和谐人际关系,在全党全社会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价值理念的集合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具体表述,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简洁凝练,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尺度、基本价值理念的概括,应将对其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切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共同富裕”、“人民幸福”价值诉求的集中体现,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成为凝聚13亿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 

  三、学习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它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向一致。两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坚持重在建设,就是要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设道德风尚,都是为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强起来,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各有侧重。特别要看到,相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这样几个鲜明特点:一是更加突出了核心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是一个系统性、总体性的框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三个倡导”,则更清晰地揭示了这个价值体系的内核,确立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二是更加注重了凝练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符合大众化、通俗化要求,便于阐发、便于传播。三是更加强化了实践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三个倡导”指向十分明确,每个层面都对人们有更具体的价值导向,是实实在在的要求,规范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便于遵循和践行。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为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切入点和工作着力点,有利于更好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1.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任何价值观的形成,都与特定地域和民族的文化有着深切的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必然要植根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中华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内容丰富、接受度高、认同感强,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营养,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延伸阐发,既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树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实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结合“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思想和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使中华传统美德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然,对待传统文化,也要辩证地对待,加强鉴别、合理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把中华传统文化这个宝库开掘好、利用好。 

  四、伊斯兰教界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任务。 

  关于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出了要求。总的要求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具体要求,一是要注意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注意实践养成。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注意把党和国家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是要有法律保障,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四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4年国家宗教局下发了《在宗教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推进宗教界思想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宗教工作中。结合我省实际,伊斯兰教界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经学思想建设,做好解经工作。 

  要围绕“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努力挖掘宗教教义、宗教道德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大力弘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和谐包容的优良传统,倡导和平友善、中道和谐、济世利人的理念,阐释其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通之处,积极引导伊斯兰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弘扬伊斯兰教道德中弃恶扬善、扶危济困、诚实守信等与社会主义道德相契合的内容,推动伊斯兰教伦理道德与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与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相结合,为在全社会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尚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发挥积极作用。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解经讲卧尔兹内容,用广大穆斯林易于接受的方式,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提升文明意识和道德修养。各清真寺要利用主麻日及重大节日,要向穆斯林群众广泛宣讲经训教义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相融相通的核理念、相辅相成的优良传统,让广大穆斯林群众都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各族公民在内共同价值观。使穆斯林群众更加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面的深刻内涵。 

  (二)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伊斯兰教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起来,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贡献。 

  在学习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习、了解、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益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因和理念。发挥伊斯兰教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重视伊斯兰教文化建设,加强对伊斯兰教文化中健康、有益和积极内容的挖掘,梳理和萃取其中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优秀的伊斯兰教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得到发扬和创新;重视伊斯兰教文化典籍的整理学习,加强宗教文物保护;积极开展对外宗教文化交流,参与不同文明、不同宗教和不同信仰间对话,推动我国宗教文化走向世界,为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发挥积极作用。 

  (三)努力力开展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学习、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进宗教团体、进宗教活动场所,贴近信众、贴近基层,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在落实上下功夫,如健全教规制度、制定信教群众行为规约,使核心价值观体现在日常宗教生活和工作中。将实践活动与创建“和谐清真寺”活动、“教风年”活动、“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宗教慈善周”等活动结合起来,特别是广大伊斯兰教界人士要从教规教义等层面出发,用身边的人和生动鲜活的事迹教育教导广大穆斯林群众,通过传播凡人善举引发道德自觉、修身律己,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启民智、修民德、正民风、聚民心,形成淳朴向善、明礼诚信、遵纪守法、团结友爱、包容平和的良好民风。使广大穆斯林群众更好地感悟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和要求,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发挥其教育功能作用。 (省宗教局宗教三处)

(责任编辑: 省民委陈峻) 
   
吉林省宗教网
吉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 吉林省宗教事务局
主办地址:长春市新发路329号 邮编:130051